16:08 May 1, 2008  edit by: admin

鸡蛋

  我考试得了个鸡蛋,你肯定要笑话我了;我考试得了两个鸡蛋,你肯定是要笑翻了。其实你猜错了,这是幸福的鸡蛋。
  小时候,家里很穷,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,衣服上总有补丁。书包是当裁缝的奶奶用碎布头拼成的,花花绿绿的,现在想来甚是新潮,但在当时却总是遭同学笑话。因为那时流行的是印有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的军用挎包。我还清楚地记得,上一年级时的两块钱学费还是奶奶在村里借的。
  因为穷,饭食没有什么营养,童年的我长得很瘦小,时常有一种饥饿感,还经常得病。若是偶尔能吃上一个水果,那便会令我快乐好几天。
  为了维持家用,母亲养了三只鸡(那时生产队规定每户最多只能养三只鸡),两只白色的,一只花色的。我叫它们“大白”、“二白”、“三花”。它们成了我最好的玩伴。每天下午做完作业,我就和弟弟出去割草或捉虫子来喂它们。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,家里每天便至少有了一个鸡蛋的收入。母亲把鸡蛋攒到一个瓦罐里,到逢集的时候拿出去卖,家里的柴米油盐和我们弟兄俩的学习用品就基本有了保证。
  虽然母亲很疼爱我,但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或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,才会煮一个鸡蛋给我吃。我从来没见母亲吃过鸡蛋,因为鸡蛋对于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。于是,我天天盼着过年过节过生日,盼着享受鸡蛋带来的快乐。同时,也更加精心地喂养我的三个玩伴,期待它们多多下蛋。
  童年的我学习甚佳,那是母亲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。为了鼓励我们弟兄俩好好学习,将来能够考上大学,跳出农门,母亲定了一条家规:谁考试得一个100分,就奖励一个煮鸡蛋。这个诱惑可太大了,对于我们饥渴的胃来说,那简直就是比满汉全席还要丰盛大餐啊!于是,我和弟弟展开了学习竞赛,象久旱盼甘露般盼着考试的来临。每当拿着100分的考卷换来母亲的煮鸡蛋,我们总是小心地剥去皮,用牙齿一点一点地啃,久久地回味鸡蛋的香味。
  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,虽然我的成绩还是全班第一,但没得一个100分,而弟弟得了一个100分,吃到了母亲的煮鸡蛋。我幼小的心失去了平衡,趁母亲去生产队劳动的间隙,我用颤抖的小手偷了两个鸡蛋,煮熟吃完后,为了消灭“罪证”,还把鸡蛋皮用土埋了起来。但我的“罪行”还是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。在苍白无力的狡辩后,我彻底坦白了。母亲的脸登时气得发白,嘴唇不断地颤抖,操起笤帚对我就是一顿痛打。倔强的我跑出家门,在生产队的大草垛后面哭着哭着就睡着了。
  当我醒来的时候,已躺在家里的土炕上。弟弟早已睡熟,母亲在我身边泪流满面。见我醒了,母亲给我掖了掖被角,换了敷在我头上的湿毛巾。我这才感到自己浑身发烫,头沉得象里面放了一块砖头。
  我不敢做声,等待母亲更严厉的斥责。母亲转身走了出去,外面一阵窸窣声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,不知道接下来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。      
 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,母亲进来了,手里捧着一个粗瓷碗,里面放着两个红皮的煮鸡蛋(我知道那是“三花”下的蛋,农村人都说红皮蛋比白皮蛋有营养),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发散着诱人的光晕。
  “快吃吧。一定饿坏了。”母亲把鸡蛋放到我的手里,目光里是慈爱和愧疚,“妈不该把你打得这么重。”
  这是母亲的忏悔么?可明明是我的错呀!握着两个温热的鸡蛋,我再也忍不住,眼泪夺眶而出……
  “妈,我错了,我再也不偷吃鸡蛋了。下次我一定考两个100分,不要煮鸡蛋。这两个鸡蛋你吃吧,你从来都没有吃过煮鸡蛋。”
  母亲用长满茧花的手握住我拿着鸡蛋的小手,扶我从被窝里坐起来,给我披上衣服。
  “傻孩子,趁热快吃吧,妈来给你剥皮。”
  “不!妈,我不吃。你吃一个,给弟弟留一个。”我倔强得不容置疑。
  “好。给弟弟留一个,妈和你吃一个。”母亲一边剥皮一边说。
  鸡蛋的清香伴着暖暖的温情在小屋里弥散开来。
  母亲把鸡蛋一小块一小块地喂到我的嘴里。在我的执着下,母亲勉强吃了一小块。看着母亲吃鸡蛋时脸上露出的笑容,我想起母亲在生产队里为了多挣工分,经常干一些男劳力都不愿干的重体力活,累得每天回家总让我捶背,晚上睡觉呻吟不止的情景……
  那一刻,我幼小的心灵颤栗了,一瞬间,我感到自己仿佛长大了许多,懂得了许多。
  此后,我倍加努力地学习。四年后,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,跳出了龙门,实现了母亲的宿愿。
  母亲今年63岁了,一直和我住在一起。虽然患有高血压病,但仍旧每天劳作不止。她总说自己能动,就要尽量给儿女们减轻负担。母亲的辛劳让我时时感到愧疚。
  每当和朋友们谈论起母爱的话题,我总会对他们说:我对母爱的理解,是从两个幸福的鸡蛋开始的……

Category: 经典日志

16:06 May 1, 2008  edit by: admin

感悟

  去冬,楼下花园建成的时候,栽种了一些草。工人们很负责任,草栽种得很整齐,每株四五片叶子,叶子比较宽,象韭菜,翠翠绿绿的,很有生机,但我叫不上它的名字。
  我想,说起草,能让普通人叫上名字的还真不多,因为它毕竟是草。草跟花不同,它生来就是“贱命”,就像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刨生的农民一样,除了亲朋好友邻里乡亲,没有几个人能叫出他们的名字。
  我知道草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,所以根本不担心它们能否挺过冬天的严寒。我所担心的,是花园里那几株有名有姓的花和树,因为它们,才是这个花园的亮点,一如有名有姓的明星人物。
  少了几株没名没姓的草无所谓,但少了有名有姓的花,这花园必将减色不少。就像少了明星,追星族们的精神世界就要发生倾斜一样。
  春天说来就来了。
  那些草果然没有一棵死掉,一棵比一棵长得精神,一棵比一棵长得健壮,颜色愈发鲜亮翠绿了。
  那些花和树也没有一棵死掉,这让我长出了一口气,放下了心里为它们悬着的那份牵挂。
  花开了,树绿了,如一夜间鹊起的明星,顿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茶余饭后,大家在楼下休闲的时候,围着它们品长论短,赞溢之词不胜言表。
  这是它们应得的荣誉,因为它们,久居城里的人们才能领略到春天带给人们的那份美好和愉悦,它们受之无愧。
  夜里,春雨应时而至,真是好雨知时节。
  枕着细针落地般沙沙的春雨入眠,心情在润湿的同时,不禁为雨打落花生出一些担忧和伤感。
  雨住天晴。
  当阳光再次抚润花园的时候,我的眼前突然一亮——
  那些草竟然开花了!
  很小的花,大概只有大拇指的指甲盖大。粉色的,五个花瓣,中间有细小的花蕊,很象缩小了的牵牛花,很是惹人怜爱。
  一朵的小花不是很起眼,假如是这样一朵花,我想我可能不会在意它的存在,但是千万朵这样的小花聚在一起,便立刻组成了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,让人目不暇给,慨叹不已。
  原来,草也会开花!
  原来,草开出的花也会如此美丽!
  细细一想,可不是这样的么?家乡田野里生长的那些所谓的杂草,哪一株不会开花呢?
  从人的审美观出发,有名有姓的花是春天的主角,无名无姓的草是春天的配角,但在大自然眼里,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,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,春天是所有生命共同拥有的。
  多么公平公正的大自然啊!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
(这就是楼下花园里面那些会开花的草,好美啊!)

Tags:

Category: 网络日志

16:03 May 1, 2008  edit by: admin

感悟

  我所住的楼下有一片空地,是原来旧楼拆迁后的地基,顺着地面墙痕的走向,可以推想当初旧楼的建筑布局。
  旧楼的房间原是砖铺的地面,拆迁后那些砖还保留着。风抚雨润,砖缝间竟然长出了知名和不知名的小草,翠翠绿绿的,被砖隔成整齐的队形,倒是挺有诗意。
  有了草就有了昆虫。蟋蟀、蚂蚱、纺织娘……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聚来的,仿佛一夜之间,这里就成了它们的乐园。于是,在夏天和秋天的夜晚,就可以免费聆听他们的音乐会了。
  一直很喜欢听虫儿们的各种叫声,有时候会静静地听上好一阵子。在别人听起来也许单调的鸣叫声中,我却听到了节奏和旋律。恍惚间,心就飞出了钢筋水泥的圈子,回到了久违的乡野,回到了童年贫穷但却快乐的那些好时光里。所以我很感谢这些虫儿,是它们快乐了我的心情,充实了我的心灵。
  县城美化,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,装修改造,粉墙砌地,住了12年的楼房外墙也粉饰一新,感觉跟新楼的一样,每当晚上回家,看到自己家的灯光,心情也格外地好。
  这片空地显然和周围整体的新貌不相称了,于是管理者策划对它进行改造。
  施工进展很快,大约两周时间,荒地就改造成了一个小花园,花园中心一个石亭,五条小径连接石亭,并将花园分成五小片,植树种草,有模有样了。
  我不敢想象生活在这片“乐园”中那些虫儿们的命运,对于它们来说,这是一场灾难,这灾难,也许就相当于海啸地震泥石流,相当于火星撞地球吧……
  想想虫儿们的命运,我感到了人类的自私。以小见大,可以窥见我们自己的快乐是建立在无数生灵家园被毁、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之上的。人类在创造属于自己文明的同时,却视其他生命的快乐如草芥,这与人类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是背道而驰的。
  仔细想想,人类不仅对其他生命如此,对自己也是一样。萨达姆的独裁统治推翻了,美国人可以高枕无忧了,但伊拉克人民呢?是否也和虫儿们的命运殊途同归?
 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:人怎么能和虫儿划上等号呢?
  是的,在大多数人的眼里,这是不能划上等号的,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。但同为自然创造的生命,生存权应该是平等的。
 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域外新闻,一位女士驾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,突然一只鹿横穿公路,这位女士为了避免撞伤这只鹿,紧打方向盘,结果车毁人伤,自己失去了一条左臂……
  这则新闻看了很长时间了,但一直令我难以忘怀,那位女士的形象,深深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。
  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是在冬天种下的,那时候天气特别冷,我很担心它们是否能过挺过寒冬,是否能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吐绿绽芳。
  惴惴不安中,春天终于来了。
  一天天暖和起来的阳光,温柔地脱去人们身上一层层衣服。绿叶长出来了,花蕾顶出来了,小草冒出来了……花园里一天天呈现出一片片盎然生机来。
  我又想到了那些可爱的虫子们,我是多么盼望它们能重新回来,在夏天和秋天的夜晚,为我演奏那亘古不变的美妙音乐啊……

Tags:

Category: 心情日记

15:58 May 1, 2008  edit by: admin

人,总是这样!

  一个人,五十有三,如果生活安稳,就等着安享晚年。偏偏命运多舛,华发满头的年龄,负债累累,债主时常上门讨债,天天离开家门以避责难。总想东山再起,却每每干一行败一行,最后总是不得善终。

  他的五十三岁之前的命运似乎是上帝给他开了一个恶作剧般的玩笑。同入伍的朋友获得勋章,荣归故里,他们因战争而失去了左手的功能。

  年轻的时候进不去政府,论资排辈也该有所成就,偏偏每次都与政治是非相连,数次被投入监狱。

  到了如此年境,该是彻底放手的时候了,酒吧里买个醉,回到家里大睡一场。偏偏他不认命,他要写书,他说所有梦想现在都破灭了,只有这个梦想没有尝试。

 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实在荒唐,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而有所成就。

  但是他一意孤行,他写了一本小说,这本小说就叫《唐·吉诃德》,他的名字叫塞万提斯。

  凡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明白塞万提斯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小说?和风车作战的唐·吉诃德本身就是塞万提斯的化身,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固执得有些愚蠢的战士。

  有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唐·吉诃德的行为和思想,如同三百五十多年前无法理解塞万提斯在老境来临之前写小说那样。

  很多人未到中年,便早已心灰意冷,自造囚牢,斗志消失贻尽。而有的人只要一息尚存,就自强不息。

 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许就在这里,并不是你因为幸运才有所成就,而是因为你的努力。

  有人把成功比喻为健美,要有一个健美的体形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,需要长年累月的锻炼。你说你来日不多,那个梦不可能会来到,那么你得到的永远是个白日梦。

  当自己被一些与人无益的辩解包围时,其实我们想到胜利女神的那句格言:只管去做。

  “只管去做”才能忘却年龄,才能离梦想更近。

Tags: , ,

Category: 网络日志

15:57 May 1, 2008  edit by: admin

近日看到两则小故事,感触颇深。

近日看到两则小故事,感触颇深。
一则是某地开展征集“最感动的一句话”活动,结果获得第一的是“你躺着,我起来”这句话,令很多人感到意外,而当获奖者登台解释后,许多人都不禁拍手称好。原来,在她怀孕与生育期间,虽然丈夫工作很忙,但对她的照顾与体贴无微不至,看到丈夫这么辛苦,她每天都想早点起床为他做好早餐,可丈夫一看她要起来,便说:“你躺着,我起来。”她说,丈夫的这句话让她最感动,没想到也感动了评委与观众。
另一则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,在省城读书、工作、恋爱、成家、生子,在生活较为宽松之后,将自己七十多岁的母亲接到身边。每天天一亮,孩子便早早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,自己也和妻子各自赶着上班,留下母亲一人在家。直到傍晚夫妻俩才与孩子像候鸟一样飞回家,吃完晚饭,孩子便到他的小屋写作业,妻子则上床躺着看电视,而自己则看书学习,只有母亲一人在客厅里看电视,偶尔传来拖鞋的响声。每天如此。一日,孩子在饭桌上问奶奶,我们每天都不在家,您在家干什么呀?老人说:“乖乖,奶奶在等你们回家呀。”瞬间,泪水便从年轻人的脸颊滑了下来。
家,对于每个人来说,那里就是避风港,就是疗养院,就是栖息地,就是加油站,它使我们在寒冷中感到温暖,在风雨中看到希望。没有了家,我们就没有了依靠,就没有了方向,也就没有了牵挂的依恋与相思的期盼。
当我们带着微笑敲响家门,笑脸相迎,笑语相问,一天的压力与烦恼、抑郁与苦闷便在转眼间烟消云散。能够抛却工作、竞争、人际关系等等的压力与考验,带着微笑回家,一定是个知足常乐的人,真正懂得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,而不做至善尽美的盲目追求者,始终能够在横向比较中找到平衡,在纵向比较中找到满足;一定是个胸怀宽阔的人,始终能够做到化压力为动力,化机遇为挑战,化干戈为玉帛,化谣言为警醒,正确处理好各种挫折与干扰、矛盾与纷争;一定是个深怀感恩的人,能够常记父母养育之恩,常怀师长教诲之情,常念组织培养之功,常想朋友帮助之谊,常思妻儿依恋之乐。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让我们带着微笑回家,使幸福的家庭更加美满,让不幸的家庭渐趋快乐。家庭和谐了,社会和谐离我们还会远吗?


------ QQ日志  www.wqee.com

Tags: ,

Category: qq空间日志

分页: 4205/4306 第一页 上页 4195 4196 4197 4198 4199 4200 4201 4202 4203 4204 4205 4206 4207 4208 4209 4210 4211 4212 4213 4214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