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ver stop. Never give up.
Never stop. Never give up.
我在与时间相反的轨迹里一路拾荒。
it's a long long summer.
Summer is coming!!! 我很开心。航班挺准时,我很开心。行李超重却没有让我加钱,我很开心。
暑假计划排的很满。有一些朋友要见,有一些地方要去,有一些事情要做。然后发现模板上面的字还比较符合现在的生活状态。
校内是一个不错的交流平台。小学多年不见的同学也可以神奇的再次遇见。但有些人,有些过去,是不可能重复的。“你现在好吗?”想了半天,写了又删,最后回复过去的却也只有简单的“我很好。”
去书店买书,早上挺冷清的。游离在哲学区,被叔本华的一本书吸引。其实也只是封面上的一句话,突然就觉得有共鸣。但想了又想,还是没有买。我喜欢在书里寻找能让自己信服的思想,却害怕成为一个悲观消极的人。我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为自己建立起一个保护层。罢了罢了。有缘分的话是会再次遇见的。
人生中第一次去染发了.. 看起来有点偏红的亚麻色。不知道是不是双子的共性,总之改变会让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。然后是,前段时间频繁地逛河坊街,都快要对那几家店摸得一清二楚了=.=
7月开始了。真正的酷暑要来临了。希望你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夏天,做自己想做的,喜欢做的事情。
让我们一起夏天快乐~
Category: qq空间日志
六月末了,是结束,也是开始。
文字文字 已经无法分辨出那是获得还是不断地失去,只是很清晰地知道,那是陌人,那是永无尽头的路。
那不叫心痛,只是失望,是给予了太多寄往过后不断反悔的失望。
那不是承诺,只是一句心底话,所以那并不算是失口,所以我没有借口去失望。
如果唉声叹气有用的话,我想我就不会与某事纠缠不清,我说:平常心。
平常心是一个未知的概念,如何平常,没有那些特殊的情愫存在,那就平常了。
如果那丝情愫的消失,我将活得不再自在,其实,烦恼也是我生活的一个小部分。
没有人知道我心里其实在想什么,我不透露任何,不想让给任何机会伤害。
常年觉得自己容易受委屈,那是后遗症,所以觉得现在这样的感觉也很不错,至少,没有委屈的理由,那就不懂委屈了。
我还是很想很想写下容易触碰心尖的文字,感动自己,感动每一位陌生的看客。
多年后重拾这里,我知道我与它始终是纠缠不清的两主,可以远离,但不割舍。
不对任何认识的人公开这里,其实有原因的,我太怕被了解。
当你心中的一切一切都被洞悉的时候,已经无能为力去保护自己,还如何爱人。
其实我也不相信永恒的爱情,只是我仍相信世间还有爱,得一秒,是一秒。
偶尔的涩,总会换来些许欢愉,不计较是否值得,你要记得,当时你的确满足地笑了。
六月末了,是结束,也是开始。
六月,其实我很快乐。
Category: qq空间日志
23:06 Jul 1, 2010
edit by: 开心就好
成绩单上该不该写明学生的成绩
都说现在实行素质教育,那么就该处处体现素质教育。包括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也一样。
但是相对山区学生来说,成绩单上该不该写明学生的成绩呢?
一直以来我都很排斥,每次都很冲动想把成绩写上去,而不是单纯的写个优秀、良好、合格、待合格。连不及格都不能写。也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,为了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受创伤。可仔细想想,这适合山区的孩子吗?
我们先看看城镇的孩子吧,那些家长可以说90%是关心孩子的期末成绩。考完试马上就会致电班主任询问分数。所以即使不写在成绩单上,他们也能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。
但是山区孩子的家长呢?90%以上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。甚至有些家长不识字,不知道所谓的优秀、合格、待合格是什么意思!每次考试结束后我大概只能接到3个孩子,还不是家长亲自问,是学生自己比较自觉来学校问成绩。之后呢,开学初照样来上学,对成绩一概不提。我想,或许家长自己也绝望了吧。毕竟留下来的学生成绩都不好,可能家长感觉问了成绩还丢脸。(这仅仅是我的猜测而已)
记得我小时候,很怕自己成绩单上的成绩差,因为回家会被家长骂。所以为了在期末考出好成绩,我都会在期末加倍努力学习。可我现在的学生,老师急,他们可是每天照样玩。因为他们不必担心成绩不好而被家长责骂。
也许大家会会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,动不动打一下骂几句就要自杀,跳楼。这种例子也在我们身边频繁出现。所以不能打不能骂。有时候想想,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呢?
相对于我们80后的孩子,为什么那时候我们就不会,或者说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呢?或许我们也该反思了,是什么导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,是这个社会、是家长、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,还是……
我感觉任何体制都可以灵活运用,山区和城镇不同,所以我想用在城镇孩子身上的这一套根本不适合山区的孩子!我们是该适当保护孩子的幼小的心灵,但是这种保护也要适可而止,否则会起反作用!!!!
yi shang jinjin shi wo de ge ren guan dian !
Category: 网络日志
23:05 Jul 1, 2010
edit by: 开心就好
带着我去追逐心中珍藏的梦想……
这两日,某挚友跟团旅行,不时发来信息说身体不适、下水怕晒、爬山很累。我回信调侃说,旅途中的疲惫我不心疼,祝你的疲劳来得更猛烈些!呵呵,没办法,这是我对旅行的理解。
我觉得真正的旅行应该是:白天挥汗如雨,晚上挥金如土;白天挥汗追逐风景,夜晚挥金追逐风情!
你想,陌生的山、陌生的水、陌生的田埂、陌生的风情;陌生的街道、陌生的影院、陌生的酒吧、陌生的KTV……这扑面而来的新鲜感,难道还无法激起你行走追逐的神经?
所以,旅行实际上分为两种。白天找个树荫扎堆吃零食聊天,晚上或喝酒或打牌,主题仍然是扎堆聊天的。这不叫旅行,应该叫“旅人”。去什么地方,看什么风景都在其次,关键是身边有聊得来的人。
而能称得上旅行的,只能是一个人、一部相机、一双眼睛、一支笔和一颗能溶解在风景里的心。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:“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,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、诱惑和探险意志。旅行必须流浪式,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。”
一直憧憬着这样的流浪,会疲惫、会无助、会孤独、会流泪,但是我将在永远的陌生感中获取无限的自由和永不停息的激情!
歌德说,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,思想是导游者,没有导游者,一切都会停止。目标会丧失,力量也会化为乌有。如果真是这样,我希望我的导游能一直带领着我孜孜不倦地追逐风景,不要顾及我的疲惫,不要顾及我的无助,不要顾及我的孤独,不要顾及我的忧伤,只要带着我去追逐心中珍藏的梦想……
Category: qq空间日志
23:03 Jul 1, 2010
edit by: 开心就好
让座的故事大多都发生在公交车上。
让座的故事大多都发生在公交车上。
我第一次坐公交车是在上海,那年我13岁。去上海之前,父亲告诉我,上海有10个温州那么大,而温州有10个县城那么大。父亲用就简单而形象的描述让我知道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有100个县城那么大。
我去上海是住在二伯家里,二伯的家在吴淞口,去市中心都是乘坐公交车的。二伯家附近就有一路公交车的始发站,记忆中那路公交车可以直达外滩。那时候,上海的公交车很挤。在公交车的始发站设有2个上车点,公交车到第一个上车点时,上车的人数是和车上座位数是相等的,因此,在这个上车点上车的人都能拥有一个座位。公交车出了第一个上车点后就来到第二个上车点,这个上车点是有多少人上多少人,只到车子塞不下为止。由于吴淞口到外滩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,因此每次乘坐公交车,我都在第一个上车点上车,到了第二个上车点,看到一拥而上的人只能在我身边站着,我心里充满了一种优越感。
那次上海之行让我感觉的公交车上的座位就如同中东的石油,是一种资源,很多市民经常会为抢夺这个资源而发生口角,甚至拳脚相向。
我大学毕业那年,举家迁到温州,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最远,每次乘坐公家车都要1个小时左右。晚饭的时间,母亲总会说一些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些事情。在我的记忆中,母亲说得最多的还是车上抢座位和让座位的故事。我想,年迈的母亲希望能在车上有一个座位,尤其是在工作一天之后,拖着疲惫的身躯迈上公交车时更希望能有一个座位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我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总会主动的给老人让座。每当我让座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副画面:我母亲在颠簸的车厢里,疲惫的身躯无力的达拉在车厢吊环上。那一刻,我希望有人也能给我母亲让座。
久而久之,让座就成了我的习惯,也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情。
端午节,从外地乘坐动车回来。车子到了杭州的时候,车厢里上来一对80岁开外的老夫妻,老先生已是满头白发,眼窝深陷,干瘪的嘴唇时不时的在蠕动着,喉咙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,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往8号车厢走。在这对老夫妻旁边有一对中年夫妇小心翼翼的搀扶着他们。当他们经过我的位置的时候,我毫不犹疑的起身把位置让给那位80开外的老先生。我站起来之后不久,旁边的一个中年男子也起身把位置让给了那老太太。那对中年夫妇安顿好老人坐下之后,就迎面和我站在车厢过道里,对我表示谢意。
我微笑着,问道:这老先生应该是的父亲吧?
于是,中年男子很自豪的说起了他们的家事。原来,这对80开外的老夫妇来自永嘉山区的。他们的子女都独自出去闯荡,现在在外地都有了一番事业,老家就留下了年迈的父母。在外地事业有成的子女们一直很想让父母离开永嘉山区,能够和自己一起生活。可是,任凭子女们好说歹说,年迈的父母只是答应出来走一走。于是最小的儿子就担任起全称陪同的工作。老人在子女们的生活的各个城市走一圈之后,心满意足,就匆匆回家了!
当车子到永嘉的时候,我转身看着车窗外,那对老夫妇在中年夫妻的搀扶下,步履蹒跚的向出口走去。但是,老先生那满脸幸福的样子一直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!
Category: 网络日志




